鐘 頤
部署開展“百日沖刺”行動、推出“百縣對百校促就業行動”、啟動就業政策宣傳月活動……連日來,為促進應屆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,教育部推出一系列舉措,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。
就業是民生之本、收入之源。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,“著力穩就業、穩企業、穩市場、穩預期”,穩就業被列入首位,釋放出就業優先的鮮明導向。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,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關系千家萬戶,做好他們的就業工作,是當下備受關注的議題,也是穩就業的重中之重。
多年來,我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整體穩定,在總量持續擴大的背景下,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。同時也要看到,2025年,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1222萬,再創歷史新高,今年以來,外部環境復雜變化、不確定因素較多,高質量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,仍面臨許多挑戰,需要付出更大努力。這背后既有數量上的壓力,也存在結構性的矛盾。
從量的要求來看,穩崗擴崗是基礎。增量從哪里來?宏觀地看,要求持續挖潛擴容就業空間,拓展新的就業增長點,如在新質生產力發展、消費新熱點打造等領域出臺激勵政策,加大崗位釋放力度。微觀地看,企業是創造就業的主體,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,充分發揮其蓄水池作用,顯得尤為重要。
近年來,為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,從中央到地方,社保補貼、稅收優惠相關政策頻出。當前,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,部分經營主體面臨較大壓力,但我們的就業政策工具箱充足,穩崗擴崗有信心也有底氣。比如,教育部除了主動對接經濟大省和吸納就業大省,聯合行業部門和地方政府加力擴崗,還指導各高校不斷開拓就業崗位,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6月6日,全國2575所高校走訪用人單位46.2萬家,拓展崗位471.8萬個。
從質的要求來看,有效匹配是關鍵。整體來看,“有人沒活干”“有活沒人干”的結構性矛盾,有的源于能力層面,有的源于觀念層面,當然還有部分是現實因素。破解這一困局,必須分類施策、注重實效。比如,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,還應強化政策激勵,讓其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干得好”;又如,從就業指導上著力,引導畢業生主動擁抱市場變化,結合國家發展需要和個人實際情況,理性做好就業選擇。
梳理各地實踐,不少做法可圈可點。比如,今年以來,廣東以“百萬英才匯南粵”行動計劃為引領,將政策紅利“精準滴灌”、服務網絡延伸下沉。多家高校也積極行動,與企業開展合作,形成校企協同育人范式;開展訂單班培養,招生即招工、畢業即上崗;探索深化產教融合,清晰職業規劃,工作提前“鎖定”……
廣闊天地,大有作為。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沖刺期,期待政府、企業、高校等各方密切協作、同向發力,讓廣大青年學子順利就業、充分就業、高質量就業,找到筑夢前行的人生舞臺。